清华PE研究院“人造太阳”论坛:华控研究团队与业内顶级科学家共同探索可控核聚变商业化发展创新路径

发布时间:2025-07-11
分享:

图片

近日,由清华大学全球私募股权研究院主办、华控基金承办的“可控核聚变技术突破浪潮:创新路径解析与发展展望”论坛圆满落幕。在全球可控核聚变技术突破的关键节点,论坛邀请清华大学谭熠副教授、上海交通大学金之俭教授、美国物理学会会士郭后扬博士等重量级嘉宾,联合行业资深学者与战略投资人,聚焦商业化路径与技术路线展开深度研讨,全力推动科研成果向产业高效转化,更汇聚多方智慧,为产业未来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撑。

 

金之俭:高温超导材料经济性拐点将至,上海8大装置撬动万亿市场

图片

上海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长聘教授、翌曦科技创始人金之俭指出,高温超导材料作为聚变装置核心,其技术突破与产业化关乎能源革新。第二代涂层技术突破后成本显著下降,2021起受聚变研发驱动,市场价格从2023年150元/米降至2024年百元以内,国内年产能增长超10倍,产业临近经济转折点。

区域发展方面,上海 “十五五” 规划将聚变研发与高温超导列为重点,布局8个项目打造全产业链。上海交大团队产学研成果丰硕,孵化5家企业,在高强度集束缆线自动化生产、失超保护系统等关键领域实现突破,建成国内首条自动化生产线,创新测温光纤封装技术应用于失超保护,成果达国际领先水平并服务国家重点项目。此外,高温超导在磁悬浮、高端医疗等领域商业化潜力巨大,发展前景广阔。

 

郭后扬:磁惯性聚变 “弯道超车”,2028年小型模块化反应堆将为AI超算供电50兆瓦

图片

美国物理学会会士、中国国家特聘专家、上海市未来产业先进核能专家委员会副主任郭后扬重点介绍了磁惯性聚变这一极具潜力的新兴技术路线。该技术创新性地融合了磁约束与惯性约束两大技术优势,通过独特的圆柱体结构设计与优化线圈布局,大幅简化系统复杂度,有效降低研发与生产成本,其核心突破在于凭借高密度特性达成能量产出与输入的动态平衡。美国Helion Energy公司作为磁惯性聚变领域的先行者,2021年实现1亿℃等离子体温度突破,并获OpenAI CEO战略投资。公司计划2028年为微软超算中心供50兆瓦清洁电力。该技术适配小型模块化反应堆,在AI数据中心供能、海岛离网供电等分布式场景优势显著,其模块化设计可解决核材料老化问题,氘 - 氦 3 燃料组合摆脱氚资源依赖,商业化潜力巨大。

 

谭熠:让托卡马克 “瘦身” 提速,国产原创路线279天突破千万度

图片

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副教授、星环聚能创始人谭熠深耕可控核聚变20余年。他提出基于紧凑托卡马克的创新方案,针对传统装置造价高、建造周期长的问题,通过 “变小 + 变简” 突破:采用球形设计与高温超导材料缩小装置,以重复脉冲和磁重联加热简化结构。团队仅用279天实现实验装置首运,11个月达成1500万度等离子体。通过创新组织模式自主研发关键设备,计划分5步推进聚变电站开发,目标十年内商业化发电。

 

圆桌激辩:聚变路线如何协同?十年内能否点亮 “商业灯泡”?

图片

圆桌论坛围绕技术路线互补性、中美差距、商业化关键等展开热议。谭熠认为球形托卡马克与其他路线各有侧重,需平衡聚变性能与投入规模,初期可聚焦几十至几百兆瓦的分布式场景;郭后扬指出中国供应链优势显著,但基础研究积累需加强,商业化核心是解决材料和氚问题,可通过模块化设计降低换材成本;金之俭提到不同路线对磁体需求差异大,托卡马克磁体相对简单,仿星器因结构复杂更依赖3D打印等新技术。

在研发周期与资本回报的协同发展议题上,谭熠从技术演进角度指出,预计在未来四至五年内,装置研发将实现重大阶段性突破;郭后扬基于产业生态视角,强调该研发进程对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辐射带动效应;金之俭则从战略投资维度,着重阐释了聚变能源领域投资需秉持长期主义理念,其潜在价值将对全球能源体系产生颠覆性重构作用。

 

华控基金:深耕聚变能源核心赛道,抢占未来能源革命投资高地

图片

在可控核聚变商业化浪潮下,华控基金凭借战略眼光与资本积累,自2023年起开始研究并布局核聚变产业。2024年,华控战略投资由上海交大金之俭教授团队创立的翌曦科技,该企业凭借高温超导缆线制造等核心专利构筑技术壁垒,首轮注资后一年内即完成近亿元天使 + 轮融资,产业化前景可观。

华控基金自2018年起深度参与清华全球私募股权研究院建设,持续深耕产学研协同。多年来,其通过资本运作探索科研成果转化,为多行业发展注入动能。

华控基金构建Top-down的研究体系,已覆盖千余细分领域产业知识图谱,通过跨学科研究精准把握技术突破节点。在新能源领域,采用多赛道并行策略,打造 "核聚变 + 可再生能源" 双轮驱动投资矩阵,凭借全产业链协同、多技术路线覆盖的模式,实现技术与资本高效融合。

在这场关乎人类能源未来的浪潮中,华控基金将继续以资本为纽带,推动 "人造太阳”早日成为现实。